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四章、入关!入关! (第2/2页)
天国强悍的战斗力让大明的重臣们面色凝重。 和朱道桦多少有些不太看得起白莲教起义军不同。 这些大明重臣们可没有后世的眼光滤镜,在他们看来,这一支农民军的领袖集团是相当的厉害的。 目的明确,计划执行到位。 立足关中,图谋中原。 可以说是一步步走的非常的扎实,非常的稳。 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义军怕是也没多少了。 段位甚至要比前明之时的李闯更高一些。 “太平军击败了福康安统帅的清廷绿旗兵主力,扫荡河南,兵围洛阳,而洛阳一下,太平军就极有可能兵临开封府,开封无险可守,怕是也守不住,到时候开封一下,太平军裹挟数百万众沿内河北上,就能围攻北京了!” 指着沙盘,陶必铨介绍道。 太平军有攻下北京的可能,让大明众臣们的脸色更加凝重起来。 攻占北京,还于旧都。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问题。 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这个任务。 只能由大明的兵将完成。 如果是太平军攻下了北京城。 那对于大明,对于光复大帝的威望都是一个损害。 这是一个污点。 无论如何大明都是无法忍受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太平军拿下了洛阳、开封,就堵住了我军北上的路线了,难道我们要先击溃太平军,再围攻北京,这难度未免也太大了一些。” 罗芳伯皱着眉头说道。 顾松盯着地图忽然问道:“宋公,辽东屯垦现在有多少条枪了?” 赵四想了想,说道:“辽东已建立了7个军屯,每个军屯有壮丁500左右,可拉出三千五百多条枪,另外辽东还部署了一个骑马步兵旅,一个炮营,一个工兵营,总兵力五千。” 也就是说现在辽东屯垦经过了八个多月的努力,运了三千多名汉子上了辽东半岛,建立了7个军屯。 如果极限动员的。 在辽东大明随时能拉出八千多大兵。 这点力量已经足够扫荡辽东,清鞑的盛京将军府的兵力也不过是三千八旗兵,就算是盛京八旗极限动员,把十三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入作战序列,也不会超过两万。 八千明军打两万八旗。 十拿九稳。 “不够,这还不够。”顾松摇头说道,他扭头看向了朱道桦:“皇上,咱们现在没时间和太平天国在中原纠缠,要先下北京,就只能从辽东入关了!” 朱道桦看了看地图。 略微点了点头。 “从辽东入关倒是一个办法。” 好么。 当年大清从山海关入关过一次。 现在大明又来一次。 历史啊。 就是一种循环。 “为何不从大沽口登陆?”户部尚书潘有度皱眉问道。 从辽东入关,要用船把大军运到辽东,然后又从辽东入关,这路途怎么看都要比直接在渤海湾找地方登陆要远太多了。 也更费钱。 “大沽口登陆不可行。”陶必铨摇头说道。 “小规模的登陆没什么作用,大规模的登陆又不可能掩人耳目,大军如果要实行登陆作战的风险太大了,当年蒙远元的大军征伐日本就是遭遇到台风被吹到海底的,七八月份正是台风的季节,一旦不利有全军倾覆的风险,另外清鞑也不可能没有准备,要冒着敌人的路上力量大规模登陆,这也有相当的风险,一旦受挫,船上和陆上的兵力被切割,那就危险了。” 陶必铨的话让在场之人纷纷点头。 相比于冒险在大沽口登陆。 在旅顺口这个明军已经完全掌控的港口安全上岸才稳妥。 不就是多走几百里路么。 总比冒险去抢滩登陆安全太多了。 一旦皇帝决定要比太平天国先下北京,那前往辽东的兵力就绝对要准备十万大军。 十万大军,这都算是倾国之兵了。 谁敢随随便便拿去冒险? 既然有辽东这个稳妥的登陆基地,那就没有必要冒险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了。 “而且从辽东入关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切断了满清的退路了。”顾松说道。 “海生崴方面的屯垦情况非常理想,和历史记载的不同,海生崴夏季的温度还是相当适宜,农业生产的条件甚至要比中原还要优越,有可能现在的温度要比以前要刚温暖一些...” 顾松不是气候学家,当然不知道从小冰河之后,东亚大陆就进入了一个温暖湿润的时间段了。 这也是满清的运气之一。 他们入关之后,中原地区绵延数十年的旱灾就得到了缓解,降雨开始增加,平均温度也开始上升.... “所以辽东、辽北是不能被让这上百万旗人回去的,如果他们要在北京城死战,那朕便灭其全族!如果他们要跑,就往西北方向跑吧,跑去草原上!” 朱道桦说道。Mr木木木啊的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