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分卷阅读24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49 (第1/2页)

    方,按疏密分多少,一共有十个。

    “这些是?”

    “儿臣问了下崔太医,和其他几个医官。”朱载壡认真道:“中央医院虽然人满为患,但主要服务的都是本地的人。”

    外流的商人大部分都集中在云禄集和竹茂集,以及附近毗邻的新城区里。

    按人口密度来说,人越多,生病的人越多。

    但是,平民是有空去看病的——禾苗庄稼都在地里,坐个公交车就可以到中心医院来。

    商人和生意人,经常是走不开的。

    他们要跟上下处处打交道,如果是生意做大了,有伙计接管还好说,可是普通的小商贩还是更多的拖着病体,去继续伺候业务上的各种事情。

    “如果在这几个点开设小的医馆,由太医院筛选资质过硬的医生或者是医官,可以让中心医院减轻负担,又惠及更多的人。”

    虞璁清晰的记得一个数据,洪武八年,北京城有接近十五万人。

    而到了嘉靖年间,北京附近算上驻京军队的亲眷,有十八万户,接近八十五万人。

    八十五万人,一家医院,绝对不够。

    这也是为什么挂号基本上会提前两三天就空了的原因。

    如今有了官方钦定的医院,那些游医的信誉就相对降低,稍微家境好点的人家宁可去让小厮排队领号,自己挤挤见见太医,也算是能蹭到点皇家的恩泽。

    所以……这个想法还真的很重要。

    分散的小医馆虽然条件没有中央医院这么好,但是毕竟这个年代不用什么大手术又或者刮骨疗毒,能够分散医资力量进行分流,可以更好的照顾到整个北京城的流动人口。

    虞璁看了半天这卷轴,忍不住唤了崔太医和其他几个高官来,一起看看这孩子设计的布局。

    天赋异禀啊,能有这样的见地和思路——不简单。

    “这卷轴,父皇收下了。”他知道这个事要从长计议,只微笑道:“你做的很好。”

    “还有第二个没有说,”朱载壡抬头道:“父皇有考虑过,在这里建立一个大的药材市场吗?”

    “药材市场?”虞璁眼睛一亮,看着这眸如墨玉的孩子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的?”

    “当时父皇带儿臣去云禄集巡查的时候,”朱载壡回忆道:“因为那里卖丝绸和布料的商人很多,与之相关的蚕桑商人会在不远处进行接洽。”

    任何商品,都有配套和相关的产物。

    如果说在医院旁边开设一个云禄集般的药材市场,可能会更方便调节整体的价格——

    这时候不光是虞璁招子放光,其他大臣们也忍不住纷纷点头。

    他们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垄断这种东西,是客观上一直存在的。

    云禄集和竹茂集的产生,在不断地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因为市场秩序会进行一个良性的自我调节,虞璁还在不断地和经部一起调节监管机制。

    整体生产力和市场交流都在上涨的情况下,完善医院的配套市场,可以完善人口的稳定性。

    如果真的能有充沛的医科生,给太医院补充新鲜血液,还有成熟的配套医馆和药材市场帮忙分担压力的话,未来就算真的出现天灾人祸,或者疫病流行,城市的疫病传播也可以被迅速的遏制。

    他们包了整个倦月楼,宴请所有的大臣和孩子们在宫外吃了一顿。

    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