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3节 (第1/3页)
至于如何跨越千年,精确推测定位于此,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固定在墙角的两个探灯,着实有些大煞风景。 石碑往前信步而走,就是我们大眼瞪小眼的张继铜像了。 要说这尊安放于石台的铜像,着实好雕工。面容惟妙惟肖,发髻胡须逼真异常,就连长袍纹路、靴子形状,都精雕细刻。尤其是微微侧抬头,闭着双眼的神态,颇有些茶余饭后、慵懒自得的安逸。 只是因为雕像为斜靠坐于石台,盘着的左腿形成一个平面,难免积些雨水,生了不少铜锈。 我擦了把汗,灌了口矿泉水,肚子“咕咕”叫唤,才想起快一天了,还没吃口饭。心说,您老人家铜浇铁铸,不怕风吹日晒,舒舒服服坐着,留个好大谜题让我遭这份“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的罪,于心何忍? 突然,我隐隐觉得想到了些什么,偏偏没有清晰的思路,好像和张继铜像有关,又似乎没什么联系。 “南少侠,咱们直接去寒山寺吧!不就在那边么?没两步就到了。”月饼也是没了耐性,摁着我的肩膀起身活动腿脚,“盘腿儿做了半天,麻了。再坐一会儿,我都成雕像了。要不咱们先吃点儿东西?不吃饱了肚子,哪有力气斩妖除魔?” “月公公,等下!”我直勾勾盯着张继铜像,脑子里冒出一条模糊的线,“你刚才说什么?” “去寒山寺?” “不是这一句。” “腿麻了,成雕像?” “滚!” “吃点儿东西?” 我愣了片刻,挥手示意月饼不要说话,反复念叨着这几个字。这种感觉,就像在手链掉进混沌的水沟,胡乱摸索,直至…… “我明白了!”我一跃而起,指着那根金手指,“月公公,你说得没错,线索就藏在这里。” “你找到机关了?比如‘左转几圈右转几圈’就能开启?”月饼还真是行动派,攥着金手指就要扳动。 “不是机关,而是意境。”要不是游客太多,我能仰天狂笑,“我他妈的太聪明了!意境!意境!意境!懂么?是意境!” “南少侠,正常点儿。”月饼摸摸鼻子,嘴角扬起一丝微笑,“杂家愿闻其详。” “你看张继的神态,像什么?” “像是……吃饱了闲坐着打瞌睡。” “对!” 《枫桥夜泊》是张继途径寒山寺所做的羁旅诗。此题材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寄托愁绪。 这首七绝,细腻地描述了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寥寥数笔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的画面,将“愁”烘托到极致。以至于不仅流传千年,就连亚洲诸多国家,也推崇之至。尤其是以“小巧、抒情、哀愁、唯美”为特点的日本,更将《枫桥夜泊》收入小学课本。 由此可见,此诗的“愁”,可谓文字巅峰。 既然如此,张继铜像,应该表现出哀愁惆怅的神态,断不能是酒足饭饱的老汉瞌睡状。 如果雕工不精,那还可以理解。可是偏偏如此精妙的雕工,怎么会出现与诗完全相悖的神态呢? 这在暗示什么? 张继铜像,最显眼的就是那根被游客摸掉原色的金色食指。看似习以为常的景区特色,结合张继与诗歌内涵截然不同的形态,其实是做了一种常识与矛盾相互结合的隐喻。 而这个隐喻,就是线索! “南少侠,你就别卖关子了,能不能直奔主题?每次都絮絮叨叨讲一大堆。”月饼话虽这么说,却很用力地拍着我肩膀,“当了几天大学讲师,真觉得自己是古诗词专家了?” 我当然知晓月饼话中之意:“食指和吃饭,延伸为美食,成语是什么?” “大快朵颐?”月饼脱口而出这么一个不常见的生僻成语,我倒是没想到。 “行啊,月公公!跟我浪迹天涯这几年,居然也熏出了文化味儿。” “来苏州路上,我琢磨了一种新蛊,正想找人试蛊。”月饼摸摸鼻子,仰首四十五度角望天,“也没有什么具体症状,就是吃什么东西都没味道。” 天下美食还没吃遍,岂能半道中蛊食之无味?明知月饼是开玩笑,我还是惊得一哆嗦:“那个成语是,食指大动。” “哦?”月饼眯着眼,盯着张继的金手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