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123节 (第2/2页)
智全肯定的语气,励继平也知道数据是真实的,可正因为数据的真实,让他感觉完全超出了对材料研发的认知。 他所看到的和其他人一样,就是王浩做了一个专业的分析,直接对于项目工序做出修改。 然后,成品就了这么大的提升? 这种事怎么可能呢! 励继平满脸都写着不可思议,他觉得眼前发生的事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认知。 作为一名工程院材料方向的院士,他有过很多次带领团队做材料研发的经验,他的团队也有做数据分析工作的人员,但他们的分析结果只能为项目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真正制定工序流程的还是有丰富经验的人员。 以往的经验也证明,材料研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断做实验。 温度不行,就调整一下温度;淬火效果不理想不行,就调整一下淬火方法;工序制作出来的成品有问题,就考虑对工序进行调整。 等等。 这也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金属实验室的项目的原因,因为相应的经费不足,就很难多次连续的做实验,实验次数怎么可能做出成果呢? 现在好了。 超出认知的事情就发生在眼前,被聘任为数据分析员的王浩就只是做了个数据分析,直接就把工序以及其他进行了一些调整,然后制作出来的成品强度大大增加。 这种事在励继平看来,就是完全不能理解。 曹东明也同样不能理解,他是钛合金领域首屈一指的技术专家,率领团队完成过很多钛合金相关的材料研发,也依靠这些成果获得过无数的奖项和荣誉。 他所理解的钛合金研发也同样是不断做实验。 而他的团队千辛万苦的努力,不断的烧钱做实验,积累经验慢慢的提升,才能制造出国际先进水平的钛合金材料。 结果呢? 王浩只是做一下数据分析,依靠得出了结果,指导金属实验室的工序,就让成品的强度有了大大提升。 钛合金抗拉强度从1560提升到1790。 这是什么概念? 哪怕是大手笔做上几百次实验,烧掉以‘亿’为单位的资金量,想有这么大提升都不可能。 曹东明和励继平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对方眼中的不可置信。 他们不只是对过程震惊,也对结果震惊。 β型钛合金抗压强度1790兆帕是什么概念? 国外有实验室探索钛合金强度提升技术,制造出了抗拉强度在1700以上的钛合金,但他们使用的是‘非常规手段’。 ‘非常规手段’,首先使用的原材料都是最好的,是那种杂质含量非常稀少的钛粉。 这种钛粉经过了很多去除杂质的工序,钛本身不是特别昂贵的金属,但提取过程非常的复杂,就导致单质金属钛,价格也变得很昂贵,而经过很多次杂质提取的钛,论价值说和黄金相比都不为过。 这种杂质含量非常稀少的钛粉,所制造的钛合金性能当然会好很多,制造合金的工序过程,也会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反复淬炼,其他工序中也都使用的是最尖端的技术。 最简单的例子,制造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在真空环境下完成的,一项就足以耗费海量的费用。 等合金制造完毕以后,还要加上一步表面淬火,来让成品合金表层的硬度更高。 这种极端的制造方法,完成的成品钛合金,抗拉强度才能超过1700兆帕。 金属实验室进行的是‘常规手段’抗压钛合金的科学研究,制造过程全程采用‘常规手段’。‘常规手段’是可以普及的大规模生产的。 如果他们把生产出的这种钛合金材料,添加最后一步表面淬火的工序,抗拉强度肯定能继续提升,超过1800兆帕是很轻松的。 这个研究的成果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范畴。 往小处说,是研发取得了重大成果,制造出的合金成品强度,超过了国际最先进水平。 往大处说,项目研发成果斐然,可以大大增加国内对于钛合金的了解,飞跃式的推动各行业钛合金材料应用领域的研发技术。 科学理论,是对技术推动。 即便是材料制造领域,相关的研发也分为科学基础和技术两个方面,金属实验室做的是科学基础研究,他们是在探索怎么样来增加β型钛合金的强度。 这种研发的目的不是制造出能够直接应用在工业上的材料,而是为其他的钛合金材料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比如,某个钛合金研发组项目指定要研发一种固定性能的钛合金,他们需要提升钛合金的强度。 怎么办呢? 他们可以参考金属实验室的项目,对于制造工序进行一定的改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就很高。 这就会为很多钛合金研发项目省去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投入。 曹东明的感触最深,他马上想到了这个问题,因为他就是专门做钛合金研发的专家,手下有五个钛合金项目在进行。 其中有三个都需要提升钛合金的强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