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靠编剧发家致富 第155节 (第1/3页)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帝王比纯粹的昏君更可怕。 因为昏君只是愚蠢罢了,而这种帝王的精明却摆在不合适的地方。 常言道,兄弟失和,多是父母不公,天子为天下万民之君,这样的人物心中却只有私欲,可以想象他对百姓会如何。 《王朝余晖》的第一个篇章,讲的便是这位帝王挪军费私用,以致边境将士饿死的冻死无数,边境大片土地落于敌手,百姓遭侵略劫杀,臣子们入宫,求他下罪己诏,他却道,定是宫殿修得不好,神明降罪,才致边境有此惨案。 帝王轻飘飘描述将士与百姓的死时,神色可谓淡漠到了极点,仿佛将士和百姓与他无关。 而宫殿银钱不够,他逼着内宦与文臣们掏钱时,则又是另一副面孔。 “艹!这死皇帝,怎么是这种玩意当了皇帝?” “!!气死!!这特么不是有病吗?” “难怪这段故事编剧不爱写,这是人干的事吗?” “不是,这些文臣也不知道争,皇帝要钱就给钱,前线将士的命就不是命了,活该灭亡!!” 扮演梁帝的演员往那儿一坐,一个冷酷无情的帝王形象便被勾勒了出来,加上剧情虽分几条线讲述了朝堂、边境、文臣、百姓这几种形象,每种形象却并不分散,而是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如同一条线一般,将《王朝余晖》的内核拧住了。 观众们刚追《王朝余晖》的时候,想看的是这个皇帝究竟有多离谱,后来却被剧集紧凑的节奏给吸引住了。 《王朝余晖》虽然是历史剧,节奏却并不慢,也没有跳过大梁末期的几个关键节点,而是有详有略,将大梁朝帝王、众臣工的面貌全部展现了出来。 后世有史学家分析过,说大梁朝不该这么早灭亡,只要末代帝王不那么天怒人怨,这个王朝其实是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 因为此时的大梁朝并没有太多天灾,虽然有外敌,可外敌没有强悍到足以将整个王朝覆灭的程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眼下的大梁朝是养寇为患——帝王所作所为令边疆将士心寒,将士们不愿为这样的帝王卖命,战斗力自然越来越弱。 而朝堂之上,拍皇帝马屁的奸臣不断得到升迁,真正为国为民的好臣子却得不到重用。 奸臣多了,便要从上到下搜刮,一层接一层,到了最底层,负重便到了百姓头上。 大梁末期的年景一直不错,不仅是雨水丰腴的江南,就算是北方,粮食也收得不错,换成一位平庸一点的帝王在任上,不求励精图治,对百姓的盘剥没这么厉害,老百姓就能活下去。 可眼下在皇位上坐着的这位,明明坐拥整个天下,却依旧贪心觉得不够,他刮臣子的财,刮税收,奸臣们便去刮百姓,百姓收了一些粮,从上到下盘剥能有近九成,官员们也无心实务,只知溜须拍马,政事无人问,何地遭了灾,朝廷也无人管,那些用于救灾、用于让百姓活命的钱财,也一层层进入了帝王与奸臣们的口袋,用于建造宫殿,建造亭台楼阁。 常看大江卫视的观众们发现,这部《王朝余晖》让他们打心眼里感到愤怒。 或许是因为这部剧被拍得太过真实——林济所写的剧本不全是史书上的内容,也有他自己的扩写。 譬如,对百姓交粮这一段,史书上只有寥寥几个字,林济却扩写到了某个具体的百姓,写他卖儿鬻女,写他明明劳作一年,到了冬日,家中却无米下锅,没钱整修屋子让子女有处遮风避雨的地方,连给孩子添件衣裳的钱都没有。 可就在距离村庄不远处的县衙里,官员们却吃着满桌丰盛的菜肴,因为日日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甚至觉得厌烦,有时候一桌子菜摆着,他们却不愿意动筷,只喝两口酒便结束了。 百姓们的申诉他们瞧不见,百姓的苦和恨他们瞧不见,在大梁末期,有这样遭遇的百姓不是一户两户,而是千户万户,这样的帝王,这样的王朝,如何能得到拥护? 这些片段写得细,演员的拍摄也很细腻,所以观众在看剧时,很轻易地便感同身受了。 “啊啊啊啊,我现在就希望大梁赶紧灭亡啊,气死我了,狗皇帝居然还想投降,又让狗皇帝多活了几天。” “无语了……什么余晖,这种王朝有个毛线的余晖,赶紧死吧。” “我只能说,小林你很成功,你居然又气到我了啊啊啊啊!” 《王朝余晖》刚播出时,收视率在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