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_寒门之士[科举] 第21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寒门之士[科举] 第211节 (第2/3页)

鲜使团来求救,若大明置若罔闻,天子面子上恐怕也过不去。

    后世分析明史,认为万历三大征断绝了大明的命脉,将张居正改革的收益全部耗光,是万历穷兵黩武的表现,可身处眼下的情境中,柳贺却觉得,三大征是避无可避。

    播州杨应龙叛乱、宁夏哱拜叛乱,朝廷不可能视而不见,至于丰臣秀吉侵占朝鲜,朝鲜是大明属国,距离辽东又十分近,待其将朝鲜完全侵吞,丰臣秀吉的野心必然进一步扩大。

    何况柳贺了解倭国这个国家,倭国人必须将之彻底打服,他们才能暂时断一断野心。

    大明处处相让,换来的必然不是倭国的退让,只会让丰臣秀吉的气焰更加嚣张。

    “泽远,此杖非打不可?”

    廷议之前,沈鲤也来与柳贺向商,沈鲤如今是礼部尚书,只差一步便能入阁,与倭国之战事关重大,他也十分谨慎。

    柳贺只道:“仲化兄,唇亡齿寒的道理,你我应当是懂得的。”

    廷推之上,柳贺慷慨陈词,他在万历十年时便在朝堂上蓄积了许多人脉,到今日,隆庆二年、隆庆五年的进士俱是中间,柳贺说话自然越来越管用。

    待朝鲜国又发来另一封求援书,由大明天子下令,令辽东兵马驰援朝鲜。

    柳贺为次辅后,就一再上疏给天子,要求强化各地兵马,当时的兵部尚书吴兑懂战事,懂练兵,朝廷自海税、商税所收之银,有大半都用于练兵。

    当时戚继光还在世,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又懂带兵打仗,柳贺便给予他们充分的权限,要他们将辽、川等地的兵马练成铁军。

    边饷一年消耗本就多,各地边军有求,柳贺必然积极响应,这在朝堂上引发了许多争论,可柳贺硬是扛住了非议,让诸边将放心大胆地练兵。

    哱拜之乱,麻贵、李如松等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了,都是因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对于朝鲜的求援,朝廷这边还未给出定论,辽东兵士却已向朝廷请命——区区倭国,何足道哉!

    内阁只得先回了一道——不可轻敌。

    此次廷议,战一派占据了上风,其实也并非没有官员想要求和,只不过如今哱拜一战给予了官员许多信心,若大明朝的军力与宋时一般,那自然今日求和,明日写盟书,后日岁贡。

    可朝廷既然有一战之力,为何要求和,何况这对手不是旁人,而是倭国。

    朝堂之上,浙江、南直、福建、广东各地的官员都深受倭患,若没机会复仇倒也罢了,此时朝廷兵马皆已准备好,为何不能同倭国硬碰硬?

    申时行道:“还需与李汝契、李子茂父子提醒,叫他们从容应战,不可轻敌。”

    柳贺点点头:“此事他们应当也是知晓的。”

    李成梁是张居正看中的干将,战功赫赫,李如松是进士出身,曾受教于徐渭,才能也不容小觑,张居正过世之后,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也受了不少弹劾,柳贺任次辅后,因与申时行之间的默契,他不去动申时行的人,申时行也不动他的人。

    柳贺便如张居正一般信重李家父子,令其掌兵、练兵。

    大明朝兵备松弛早已有之,缺钱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自屯田法废弛后,兵马的生计都靠粮饷,但朝廷缺钱,又要供天子及达官贵人们享乐,兵事自然发展不起来。

    柳贺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办法筹钱,但是各路边军必须把兵练好了,军纪需严明,便是没有战事时,各边军也需要常练兵法、

    通火器,体力要练,冷兵器和□□也都要练。

    他将考成法毫不犹豫地套用在了边军身上,一年一考或是两年一考,也不派文官去考,但由文官负责记录,将各地边军将领交换,四川考辽东,辽东考山西……谁若落在最后,减银子即可。

    最开始实施的时候,各地边将都认为自家最强,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为此还掀起了一场骂战,最后闹到内阁,阁臣们也无可奈何,只能任由他们继续吵。

    无论如何,边将有进取心总是好事。

    考成法在边军中的作用比柳贺预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