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章楚国的再度内乱 (第2/3页)
不可能回头。于是转变思路,前往秦国求救,希望秦国念在曾和楚国联姻的情分上帮楚国一把。然而秦国国君不愿搅这趟浑水,拒绝出兵相救。申包胥顿时陷入绝望之中,这个男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拯救他为之付出了一切的祖国,终于,他无法再坚持这些日子以来一直伪装出的坚强,靠在秦国的宫墙外嘤嘤哭泣。 申包胥的痛哭不仅仅在于国家的破亡、百姓的苦难让他心如刀绞,更在于面对这一切的自己竟是如此无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被肆意蹂躏,自己的信仰为现实一点点吞噬。 哪怕是再麻木不仁的人也会为这个哭泣了七天七夜的人打动,秦国国君终于派出了援军,尽管只有五百乘战车。但这支军队,在申包胥的带领下,竟化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给予了楚国这个即将陷入黑暗的国家一抹希望和光明。 楚国得救了,申包胥和伍子胥的命运再度伸向各自的远方。申包胥选择了隐退,他拒绝了楚昭王的一切赏赐。这是一种姿态,希望向远方的伍子胥铭示自己的一片公心。这也是一种睿智,浸淫官场多年,他不可能看不清楚国的症结所在,深知此时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选择。终究,申包胥也是一个活在矛盾中、苦苦求索却难以自解的人。 白公胜,就是被费无忌构陷被迫逃亡的太子建的儿子。太子建在郑国被杀之后,伍奢带着白公胜流亡吴国。而太子建的母亲,听说白公胜被带到吴国之后,就设计引吴军攻破了自己所在的城池,带着自己的财产,随吴军来到吴国,找到了白公胜,并抚养他长大。 白公胜在吴国一住三十余年,在这期间,他的祖国楚国因为连续不断的动荡已经元气大伤。吴国的连年用兵使得楚国上下疲于应付,国都被破、国君出逃更是奇耻大辱。虽然依靠着秦国和越国的出手相助避免了灭国的厄运,但是彼时的楚国,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统领南方、虎视中原的强盛国家了。 楚昭王逃过一劫之后重新执掌大权,并重用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子西和子期,一起治理国家,慢慢地让楚国恢复正常状态。 楚昭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惠王即位。惠王二年,白公胜回国这件事被提上议程。主张迎回白公胜的,是当时已经担任令尹的子西,他认为白公胜好歹也是楚国王室的嫡亲,如今楚国已经恢复元气,不应当再让他旅居国外。叶公子高提出反对,认为白公胜为人狡诈无义,并且时时想着兴风作浪,回到国内以后祸患无穷。子西却认为白公胜为人忠勇,令其守备边疆正是人尽其才。叶公子高坚持己见,认为只有在符合仁爱、遵循道义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忠勇,而白公胜为人偏执,虽然言出必践、事事躬亲却狂热而浮躁,并且很有野心,绝对不能召回。 叶公子高的劝告没有奏效,一年后,也就是楚惠王三年,子西将白公胜迎回了楚国,就此揭开了楚国又一轮内乱的帷幕。 白公胜奉命镇守吴、楚交界之地,屡次谏言要求伐郑,希望为父报仇。楚国非但没有满足他的愿望,还在楚惠王十年的时候出兵解救被晋国打得大败的郑国,就此结为盟友。这对于白公胜而言可以说是晴天霹雳,意味着他的复仇计划遥遥无期。 对于白公胜而言,自己回到楚国,最先要完成的使命,就是为父报仇,对象有两个,一是佞臣费无忌,由于楚昭王当初已经把费无忌满门抄斩,这个目标只好一笔勾销;二是郑国,虽然当初是太子建对好心收留他的郑国做了不义之事,死有余辜,但白公胜可不顾这些。白公胜是一个言出必践的人,至于他的诺言以及践诺的行动是否合乎道义、公理、人心,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此时,白公胜的伐郑理想遭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现实的阻挠,而这个“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