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八章 送别 (第2/3页)
百姓家庭,平日里生活极为艰难,农闲的时候让孩子来读半个月书就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常年跟在他身边。 所以到目前为止,真正从前年办学开始,一直跟在他身边学习的人只有周不疑、谢晖等少数几个学生。 这些人要么像周不疑家是官宦豪绅这类良家子,要么是谢晖这样虽然是贱民,但从事医工、乐工等还算赚钱工作的人,平民不多。 其中又以周不疑学得最好,只是他今年才八岁,难以承载他的学说,因此也只能尽力培养其他人。 谢晖把事情原委说给众人听之后,司马徽感叹道:“我从很久以前,就觉得阿晨的学识和见识应该能为天下楷模。今日果然就应验了,从此之后,荆州名士之冠,非阿晨莫属了。” “先生谬赞。” 沈晨向司马徽拱手道:“我只是践行我心中的道义罢了,天下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我的志向,唯有先生你们是清楚我的。” 八岁的周不疑昂起脑袋,认真说道:“师君之言,令人深思。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像师君一样,践行仁义之道。” “呵呵。” 沈晨笑了笑,摸了摸周不疑的头道:“世间的真理很多,我们作为人,就应该上下求索。只要你能够坚守住心中的信念,它日总有一天可以做到的。” 庞统感叹道:“那些话语如在耳边聆训,令我感受深刻呀。私以为,自秦末以来大儒无数,唯有阿晨你对夫子之道,领悟最深。” “士元兄长就不要夸赞我了。” 沈晨笑道:“荆州人不识你的才能,我却知道,我也不过是夸夸其谈罢了,真正要想做到我说的,还得要付出行动。唯有诸位兄长和德操先生,品德与才能让我敬佩。” 徐庶说道:“你这家伙,在那些儒生面前就大义凛然,在我们面前反倒是谦逊起来了。说真的,今日你这番话,就应该记录下来,用纸笔......” 他正说着,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诸葛亮。 就看到诸葛亮让小奴找了一块木板来,小奴托着木板,已经在开始挥毫写就。 平日里沈晨和诸葛亮聊天的时候,他就会把聊天记录写下来。 这种情况自春秋开始就是如此,比如《论语》。 后来扬雄模仿《论语》写的《法言》,以及明朝圣贤王阳明先生学生们所著的《传习录》,都是这种形式。 内容是诸葛亮和沈晨探讨世间道理的书籍,诸葛亮既是作者,也是书中的两位先生之一。 《论语》《法言》《传习录》都是门人与先生的对话,而诸葛亮则是通过他与沈晨的对话来展示。 除了对话,还有沈晨平日里教导学生们说的大道理,以及诸葛亮自己认为的一些哲学思想,汇总成书,将来作为传世经典来用。 见到这个情况,徐庶话锋一转,说道:“看看孔明多聪明,已经开始记录下来了。” 庞统诧异道:“孔明这是打算抄写下来,时常观看吗?” “这是我与阿晨平日里交谈大道的书。” 诸葛亮笑道:“正如《论语》《法言》一般,你们要是有兴趣,也可以一起来。” “哦?” 众人一时惊诧。 之前因为诸葛四友当中有三人去了魏国,沈晨并没有与他们交流过思想,所以他们倒是并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 现在看到二人居然在如《论语》《法言》般已经开始著书立传,顿时纷纷羡慕起来。 文人最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当然不是什么高中状元,东华门外唱名。 而是著书立传,流芳百世。 自秦汉至明清,皆是如此。 扬雄差点成功了,可投靠王莽出卖了他。 几千年下来,除了孔子孟子荀子以外,就只有王阳明成了圣人。 而在汉代,到目前为止,就扬雄的书被当时人推崇。 如果能够写一本新书超越扬雄,被世人推崇为必学经义的话,也许就是两位崭新的圣人出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