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 下山(二合一大章,为竹言墨雨舵主加更) (第3/5页)
当年秦国就是这么得的天下。 问题是沈晨的反驳却有理有据。 说曹操并不是奉天子的意思屠杀了徐州,而是为发泄自己的私欲,这样残暴的人,又如何担得起为天子讨伐四方贼寇的忠臣名声呢? 即便是孔子在谈论起臣子为君王施政的时候,都应该以仁为主,何况曹操还不是在为君王施政,是自己在干坏事。 所以沈晨的论调就是,曹操为人残暴,天子受到了他的蒙蔽,他们这些人就应该清君侧,对抗曹贼。 只是这样的论调还是说服不了众人,岘山书院的另外一位老师綦毋闿站出来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曹操虽然曾经屠戮徐州,但如今侍奉天子,便是大善。” 沈晨点点头道:“先生说得没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改正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曹操改了吗?至少现在我没有看到。正如天子使州牧牧守四方,牧人若无羊群,还能叫代天巡狩?顷公无道而讨鲁国,大将死而屠灭城池,最终闹得齐国衰败的下场。侍奉天子更应该以仁,若曹操善待徐州百姓,奉迎天子之后征讨陶谦,徐州百姓岂有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理?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残暴之人执掌了国家大器,就是国家的灾难。如果曹操已经改正,那么他就不应该派兵来袭击我黄门亭才对,难道刀斧临身,仅仅只是因为他侍奉天子,我就应该引颈受戮吗?” “额......” 綦毋闿一时无言以对,人确实不应该阻止别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进行反抗。 宋忠又道:“昔者,尧有天下,举大纲,命舜、禹;夏、殷、周属其子,不胶者卓矣!唐、虞象刑惟明,夏后肉辟三千,不胶者卓矣!尧亲九族,协和万国。汤武桓桓,征伐四克。由是言之,不胶者卓矣。成大事者,就应当不拘泥于小节。” 沈晨试探问道:“那先生的意思是,让我放弃百余亲族的仇恨,曹军来的时候,自缚手脚,向曹操投降?” 这话一出,宋忠没有说话,漠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但不说话其实就已经表达了一切。 周围众人也没有诧异,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不要觉得他们的想法怪异。 至少在当时人眼中,这并没有什么错。 比如陆逊。 陆逊跟孙策有仇吗? 当然有。 他家族百余口就是被孙策杀的。 后来呢? 出仕于东吴,为孙权效力的时候可是不遗余力。 大汉现在是破灭了不假,可在这群汉朝的遗老遗少眼中,忠诚事君是没有错的。 曹操现在是什么身份呢? 天子近臣! 他是奉天子的名义去征讨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 在宋忠等人眼中,那是正义的一方。 所以他们认为沈晨在黄门亭反抗曹军,并且最终消灭了五千曹军士兵,杀死了曹操的从弟曹仁,是非正义的举动。 这代表了他在对抗朝廷,削弱了曹操的实力。 而削弱了曹操的实力,就是在削弱天子的实力,使得天子收复失地的可能大大减少。 因此宋忠他们在这里,其实并不是在讨论沈晨和曹操之间的仇恨,而是在讨论沈晨为什么要对抗天子这个问题。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沈晨要和曹操作对,哪怕他杀了你的百余亲族,就不能看在天子的面上放弃仇恨,忠心于朝廷吗? 虽然这种观念在后世人看来挺离谱,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确实是汉朝的某种忠君思想,两汉时期,很多大儒都是这么认为。 反观沈晨的应对也非常聪明,他是竭力地要把天子与曹操剥离开来。 因为宋忠他们是把曹操和天子绑定在一起了,认为曹操是大忠臣在帮助天子复国。 所以沈晨一定要把这个观念改正,先抨击曹操的残暴,再用孔子的话来告诉大家,曹操并非是能够帮助天子复国的忠臣,相反他的残暴会让百姓离心离德,从而败坏天子的名声。 在这一点上沈晨的反击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可惜的是显然还是不能说服众人,他们依旧固执地认为,不管怎么样,你都不应该对抗王命。 这让沈晨有些失望地自嘲道:“是啊,民皆草木,曹操屠之诸位可以视而不见。天子罹难,诸位也可以安坐荆州,置之不理。但我的亲族被屠杀,家园被毁坏,我又如何能装作没有看见? “如今曹操征南阳,既是征张绣,又为何派兵袭我黄门亭?” “天子并没有派诸侯屠戮百姓,可是那位诸侯还要因自己私欲而虐杀生灵,刀斧临到诸位的脑袋,难道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