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黄杏 (第2/3页)
乱讲,反正也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听,胡乱点头。 “那饥荒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山东已经很多地方闹麻子,到处自立山头,乱纷纷的。粮食供不上,自然也就没有酒,城里的人虽说不至于吃不上饭,我家的生意是一落千丈。等到光景好一些,想再把这生意重新做起来——我爹娘想了许多法儿,也做过其他的买卖,说来说去,在酒水上最懂门道,还是想做这桩生意。奈何当时土匪多,都瞄着酒、烟、油、外货,这些东西把持在土匪的手里,要做谈何容易。家里凑了一笔钱,商量要怎么办,我娘的主意是找钱庄再筹一笔款子,从海港偷运洋酒进来,这些洋酒虽然贵,但酿得足、味道醇厚,红白都是好酒,且口味和咱们自己的酒不同,新奇独特。自己拉回来勾兑,一来兑酒的生意有利可图,二来么,瞒过当地的眼睛,少交许多苛捐杂税。” 求岳听到此处,简直要为二哥的妈起立鼓掌——这是什么巾帼英豪!人又美又有胆识,敢在辛亥革命前那样乱成狗窝的山东做倒卖洋酒的生意,还能想出这个瞒天过海的招儿,换别人估计做不到,只有这个神仙舌头的美女敢想敢干啊。 “可我父亲不同意她的想法,说什么都不同意。” “你别告诉我,是你爸看不惯你妈有本事。” “你会这样想么?是人免不了都要这样想。但照我父亲的说法,不是为这个。”陶嵘峥仍是淡淡一笑,“他不肯做洋酒的生意,是因为这事儿是我母亲一力主张,万一赔了,全要怪在她头上。说到底,大约他也觉得她没上过学、不识字,信不过她的见识,不敢让她冒这个风险。” 这对没有婚书的夫妻僵持了很久,有些话即便没说出来,伤人的意思却是你知我知。最终决定是听丈夫的话、从山西运原酒进来,走稳妥的路子——这条最稳妥的路却得到了最不理想的结果。他们的商队在河南被劫,几乎九死一生,幸而同路被劫走的还有一个探亲回家的官眷,济南保惠司司长的妻女——这是当时清廷专设的商务部下属机构,专管招商的肥差,这可不得了,立刻惊动了河南地方,派兵剿匪,把司长夫人和司长小姐营救出来,顺便把陶家的酒也救了出来。 “我父亲舍身相救,否则夫人和小姐都难保清白。” “” 金总感觉要听不下去了,太操蛋了,接下来的剧情二哥你不说金总都知道了,请让八十年后的琼瑶戏编剧出场! “你觉得他小人么?用情不专么?”陶嵘峥微微偏头,把手里的杏子端正地放在石几上,“他知道那是保惠司司长的女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土匪们被枪毙是免不了的,怕只怕迁怒到自己头上,一家人都要跟着遭殃,所以哪由得他保还是不保?拼死也要保。” “我母亲并不很在乎家里又要有个续弦,这种事就算她不肯也没有用。叫人怄气的是我这位新大娘,进门一个月,也提了一个振兴家业的主意,你猜是什么?”陶二哥仰起头来,“她也说,卖洋酒,从威海和青岛那里走洋酒进来。” “你爸答应了?” “是啊,答应了。因为新娘子上过学。照我父亲的说法,是他又想了很久,觉得这个主意可以试一试。”陶嵘峥道,“我母亲怄出病来,从家里搬出去,另租了一个小房子住——其实也不过是为了新娘子让路罢了。” 他的母亲就此恹恹成疾,陶家的生意又起来了,就像当初她打算的那样,洋酒的生意很好做,日进斗金。这生意越好就越扎在她心上,他们夫妻之间的耐心和情意在饥荒的那几年里被磨成了一张纸,新娘子和新生意,不过是刺破它的两根针而已。 “我那时快十岁,已经记事了,他们在里面说话,我全听得见。我父亲发了疯,一天天地来找她,叫她吃药,求她回去。我记得有一回他们俩不吵了,在月亮下面说话,我父亲问她,当初许下的,说好的,等家里好起来,给她做一个小班子,尽情让她唱,为什么她不喜欢了。” “我娘说,人是会变的。” 他们沉默了很久。 “我娘又问,是不是自始至终,你觉得我不配来做你家的当家,不配在难关上拿主意?我父亲说,不是的,我只是不愿意你吃那么多苦,我不愿意你受风雨。我娶你进门已经是委屈了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