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_第34章 钱挣的稀里糊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钱挣的稀里糊涂 (第3/4页)

坦白的机会了。

    而且,终究要吓爹妈一吓。

    一大跳!

    ——————

    高兴过后,三个爹终于平静下来,继续讨论着工作上的事儿。

    齐磊没着急回屋,坐在一边儿听了一会儿。

    这才知道,老爸这趟去南方,收获很大,不但把那三个老技术员找回来了一个。而且,算是一趟对南方中成药企业的一次考察,看了很多,也学了很多。

    “不看不知道啊,咱们北方在观念上,和人家确实有差距。”

    “我走了好几家有名气的药厂,人家不但在管理上更贴近市场,而且几乎都有自己的中药种植产业,从原材料上就比咱们稳当得多啊!”

    之前说过,尚北地处长白山脉边缘,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像是五味子、窜地龙等等中药山货,每到季节都可以从山民手中收购,不愁货源。

    之前,唐成刚也好,齐国君也罢,一直觉得这是药厂的优势所在。

    可是,齐国君出去转了一圈才明白,他们这种靠天吃饭的想法有多幼稚。

    “按说,我是想开春之后再回来的,再多走走,多看看。”

    “可是听说,农业部给组织的专家组年前就到尚北?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想法办让上面再请点中药种植、人工繁育的专家?如此一来,咱们也能有自己的稳定货源。”

    有些中草药,是山上野生的好。可是有一些,就比如尚北药厂需要的几种主要中药原料里,有那么几种人工种植的反而比野生还要好一点。

    这是齐国君从重庆请回来的那个老技术员亲口告诉他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中成药产业经过十几二十年的沉寂,刚刚开始复兴,中草药种植的经验几乎为零。

    目前,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除了少数几种常用中草药有规模种植经验,比如人参、八角。

    没错,就是做菜用的那个调料八角,那是一味药材。

    而且,不光国内药厂有需求,在90年代末,国外的西药企业也要从中国进口八角,提取其有效成分,出口量很大。

    总之,绝大多数品种想要野生转人工,都要自己摸索,没有先例。

    可像尚北药厂这种小规模药厂,保证生产技术不落后都难,更不要说种植了。

    齐国君的意思是,借农业试点的东风,请政府搭一把手。

    这也是三个爹和吴妈一直在这儿争论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业试点的事,董秀华了解的最清楚,“这个想法不错,可不太容易实现。”

    给三个爹解释道:“农业部和省农林部门这次确实出了很大的力,也看出要在尚北搞出一点动静的决心。”

    “那个陈副部长回去之后,以农业部的名义,发起了以中国农大、吉林农大,还有农研所,三个单位为主体的驻点技术支持。省里这里,也把八一农垦等几个院校和单位的技术骨干往尚北调。”

    “可正是因为帮扶的力度不小,这些专家都消化不过来,再张嘴要中医药方面的支援,就有点得寸进尺的味道了吧?”

    三个爹听罢,点头认同。

    唐成刚叹道:“其实,老齐这个中草药种植的想法真的不错,前景很好,可惜了!”

    齐国君虽然有点不甘心,可是他终究是个搞生产的,和市里打交道,和省里,甚至中央打交道,却是他干不了的活。

    既然老唐说可惜了,那就只能先放一放。

    “唉,算了!”收拾心情,“可能就是我有点好高骛远了。”

    哈哈一笑,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然而,齐磊却是有点上心了。

    中草药种植吗?这还真是个好想法。

    首先,做为一个过来人,并且在后世做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刚好了解一点医药行业的数据,齐磊比三个爹还知道中成药市场的前景有多大。

    后世,国内的药品市场主要分三个类,西药、生物制药、中成药。

    而这三大类之中,西药占比当然最大,占了三分之二。

    中成药其次,最少的是生物制药。

    但是,中成药别看是第二,每年的市场规模却也有5000亿之巨。

    如果去过医院看过病的,都不难发现,无论是处方,还是非处方,医生都喜欢用中成药。

    原因为何,就不是齐磊这个外行能够知道的了。

    不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