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128【解元】 (第2/3页)
第一次上科场,能写成这般已难能可贵了。” 说白了,朱铭在写经义文时,思想立意高过他的古文功底,有些地方表现得不是很好,还要多多练习写小作文。 杨知州说:“就当他《论语》第三吧。” 接下来拆《孟子》卷,闵子顺第一,朱铭第二,白崇彦第三。 只能说,八股文极有效果,白崇彦往年解试,成绩都在五六名开外,现在却总能排进前三。 宋代科举,真正看重的是策论! 把策论试卷全部拆开,朱铭那三策一论,全部被评为第一,这得益于他优秀的键盘侠功底。 李通判在朱铭的名字上画圈,感慨道:“这个朱成功,不愧是八行士子。今年或许不中,过几年也能金榜题名。” 杨知州笑道:“你却是运气好,当了他的座主。” 李通判说:“发解试而已,哪来的什么座师。” 宋代举人还真不讲究座师,否则他们的座师也太多了。 杨知州说:“香火情还是有的。” 杨知州已经接到调令,不再聊科举之事,跟李通判相约去喝酒,余下的事情全交给曹官处理。 中举之人的墨卷,要封存起来,送去京城礼部保存。朱卷则保留在地方官府,另外誊抄一份拿出去张贴。 翌日,放榜。 郑胖子借来了父亲的马车,载着朱铭、白崇彦直奔贡院,郑元仪和嫂嫂也一起出门。 贡院之外,看热闹的挺多,但远远不如明清时候举人放榜的场面。 “李家姐姐,王家姐姐,闵家妹妹……”郑元仪朝着远处的女眷挥手。 那些女眷,都是陪同丈夫或兄长来看榜的,一个个盛装打扮颇为喜气。 女人们凑到一起,男人们也凑到一起,各自聊着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几个差役跑来,人群让开道路。 举人榜单只有一张,寥寥八个名字,这已经是洋州三县的全部名额。 北宋初期,读书人很少,按考生比例录取。如今是北宋末年,读书人太多了,只能靠定额录取。 开封府的举人名额最多,那里的考生都是天龙人! 八个名字,中举者一目了然。 郑元仪惊喜呼喊:“朱家哥哥是第一名解元!” 女眷们都朝朱铭看去,嬉笑打闹着说悄悄话。 她们胆子很大,就连已经结婚的,都组团围过来,堵着朱铭问各种问题。 说好的男女授受不亲呢? 说好的女子不该抛头露面呢? 朱铭只能不停作揖,小心应付着这些女子,他快要成为洋州妇女之友了。 “恭喜成功兄!”闵子顺拱手微笑,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前面几届他都是第一,如今却变成第二名。 朱铭回礼道:“同喜,同喜。” 策论文章拉分太严重,白崇彦只考了第五。第三名是令孤许,第四名是一个叫吴昌歆的考生。 追随陈渊治学的王昶、王巍兄弟俩,全部落榜。 但王昶的学识要高些,王家花钱托了关系,由知州、州判共同保送入京应考。 差役也讨了些喜钱,但没有砸门的行为。 若是中举一次砸一次,闵子顺家的大门三年就得一换。 老百姓也只是来看热闹,没谁簇拥着举人回家。洋州二十多年不出进士,人们早就麻木了,不觉得举人有啥稀奇。 朱铭这个解试第一,似乎没啥风头可出,也就一群女眷对他青睐有加。 差役们把举人文章也贴出来,士子们仰脖子品读,不时点头表示佩服。 令孤许读完朱铭的策论,过来鞠躬作揖:“成功兄的文章,真个精彩绝伦,在下佩服之至!” “好说,”朱铭拱手道,“令孤兄弟的策论也写得好。” 令孤许的策论是真好,他三十道经义题,只排在第六,却靠着策论拉分考了解试第三名。 说实话,朱铭感觉令孤许的实际才干,很可能远远超出闵子顺、白崇彦等人。 只是令孤许平时比较闷,不怎么多话,所以显得并不怎么出众。 其余士子,不管中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