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太行山中圣女豆金娘 (第3/3页)
的问道。 “这次不行,等我们摸清楚情况了再说。”雅静还是蛮有原则的。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好么,几个小母狐狸开始想要算计张璟这只小公狐狸。很想看看张璟面对这七仙女会怎么反制呢。很期待呢。 此时张璟正带着朱高炽参观弓箭作坊。在古代最好的箭杆材料是木头,第一种叫做柘木,俗名桑柘木,是桑科植物的一种,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十分名贵的木材,但因桑谐音丧,因此,虽说名贵,但很少有人用它来做家具。虽说不能做家具,但桑柘木木质既重又硬,并且抗压、抗弯性极好,因此,它就成为了制作弓箭的首选。第二种叫做檍木,檍木又称“万岁木”,它的木材质地坚硬,并且回弹性较好,因此也是做弓箭的材料之一。另外还有山桑木、橘木、木瓜木以及荆木,这些树木都是古代制作弓箭时,能够使用的主材料,因其木质特性不一,因此,制作出来的弓箭性能也不尽相同。 木头做箭杆最大的问题是工时长,且成本高。中国南方有大量的竹子为什么不用竹子做箭杆呢?当然有,毛竹就是很好的箭杆的材料。不过因为竹子纤维材质相对疏松且质地不稳定。容易受潮干裂,所以使用寿命不长。箭杆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常常需要长时间存放。而竹质箭杆无法长时间存放也是一个硬伤。大部分是在战前作为消耗品大量临时制作。一般战场上出现了非木质箭杆就说明某一方的战略储备快见底了。 这个在张璟这里根本不是什么事情。中国竹子的生长界限在秦岭一线。就是后世著名的供暖分界线。离开北平实在有点远。张璟命人在浙江安吉收了一片山头做掩护。实际上在空间内新发现的陆地上圈了一块地方养殖竹子。让基地对竹子进行基因片段修改。纤维材质相对疏松?那就紧致一点,再紧致一点。比肩铁桦木可以吗?差不多吧。箭杆上有竹节对飞行姿态的控制不利。那就两个竹节之间的长度控制在四尺。切割下来装上箭羽正好就是三尺六寸的长度。 箭羽在中国古代都是用雁翎制作。工序繁复工时冗长。张璟保留了箭羽工坊。同时在基地用乳胶制作了大量的箭羽。这玩意儿就是用塑料片修建而成。在使用中会割伤手和箭台,在箭羽的外延用乳胶制作。后来索性全部用乳胶制作。箭羽呈锐角三角形。因为够柔软不会割伤射手。因为质地够轻对飞行没有负担且能合理的切割气流保持箭杆旋转平稳。在目前弓箭手大行其道的时代,你贸然用弓弩或者火铳全面替代弓箭是愚蠢的。弓箭在段时间内的持续输出是弓弩和目前的火铳都无法企及的。而且目前军中还是有大量成熟的弓箭手存在。你总不能让他们转职吧。 张璟实际上也造出来一个新的兵种:“掷弹兵!”掷弹兵!奋勇向前!这句口号后来成为掷弹兵学院的座右铭。激励这一代代的掷弹兵在各地战场上为大明开疆拓土为大明守边固土! 此时,掷弹兵装备这两种不同的爆炸武器。一种是常规的掌心雷,两寸六分的直径,四寸半的长度。比后世德国M24手榴弹大了一号。再加上足有八寸的手柄让这玩意儿可以当铁骨朵用了。足足两斤半的重量挥舞起来一般的铁盔还真扛不住。 掷弹兵全部是身高最低不低于五尺四寸的大汉。一百斤的石锁可以轻松举起。还要训练耐久力。可不能扔几个就趴下。标准是一口气可以扔二十个。然后最近不低于一百尺的距离。因为是长柄手雷所以可以扔的比较远。一百尺差不多后世三十三米的样子。张璟记得我军的标准及格线是三十米。所以虽然重量增加了五成,但毕竟都是精挑细选的大块儿。后来发现这个标准定低了。基本上一百二十尺起。所以没多久就把及格线改成了一百二十尺远。一个掷弹兵身上会携带三十枚名叫五雷正法的标准长柄掌心雷。一柄短双管霰弹枪。一柄腰刀。有些人会配铁骨朵作为武器。张璟给他们设计了可以接长手柄的斧头。但是大多数人喜欢双持。真的有点法兰克掷斧兵的味道了。后来慢慢竟真的成为了掷弹兵的标配。张璟不得不专门设计了可供投掷的短斧。这帮货后来在战斗中一次齐掷竟然能把一个刀牌手阵瓦解。也是不枉张璟专门的为他们设计武器了。他们还在斧头的背部刷上风、火、破等字。齐喝一声风,就投掷出带有风字的短斧。颇有点仪式感。 当然最后这掷弹兵变成了一种荣誉番号。只有最英勇的战斗序列才可能被授予掷弹兵的称号。在后来,一个皇家、一个近卫、一个掷弹兵。但是在军队里面最让人服气的就是掷弹兵这个荣誉称号了。静安法老的万年大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