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章 云迷雾锁 (第1/2页)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族人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十三天清晨,发现天下起了雨,长辈们决定先不出发。 昨天我看见了挖到的那个宝箱的铜锁,十分古朴,就很想要来玩,但是萧遥剑正忙着把锁给自己的万能锁匙作配。 凌轩看见我喜欢,就说要给那把铜锁配回锁匙。 刚好这天下雨,今天不能出发,凌轩就向客栈的店小二问了镇上锁店的地址。 还好雨势不大,天色放光时,中雨就变成了毛毛雨。 吃完早饭后,凌轩、陈婉、萧遥剑和我带上铜锁,还有几个不甘在客栈枯坐的凌家子弟,有的打着伞、有的披着蓑衣,一起走出了客栈门口。 当我们来到一家门口挂着“梁锁匠”的锁店门口,看见锁店正在下门板开门,准备做生意。 古代的金属贵重,不会用作门,古代的门多是用木板做的,也有用竹做的,这就是古人口中所讲的“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的由来。 古代的店铺的门是木门板,早上开门时,要下门板、晚上“打烊”了,就要上门板。 古时大镇街上的门板,每一块近3米高,50公分左右宽,五公分厚度,也是相当沉的。 小店铺可能只有几块门板,而有些大店铺可能有近二十几块门板。 上下门板都要扛得动门板才行,这可是实打实的体力活;所以开、关门的工夫,大多是由年轻人来做。 为了上门板时快捷少出错,门板后边一般还会用墨笔写上左壹、左贰、左叁、右壹、右贰、右叁等次序,按照顺序一块一块在排上去,门板最后还要在内边上一条横木,这样门才会稳妥。 古时候的店家为防盗,一般都前铺后居,店铺会留下一扇活动的门板供出入。 言归正传。 锁店的人跟我们打个招呼,让我们入店稍等,下好门板后就赶紧迎了上来。 其他凌家子弟跟凌轩打声招呼,就去看旁边的店铺了。 凌轩从怀里拿出铜锁,递给店家。 店家接过来一看,对我们说:你们来对地方了,这是我家造的铜锁。 凌轩奇怪了,问道:这家店不是“梁锁匠”吗?如果我没弄错,我的这把锁可是陈锁匠的造的。 店家微笑着解释说:没错!小姓梁,陈锁匠是我岳丈,他年事已高,平时没有什么事,一般不会这么早出来店面的。 原来如此! 萧遥剑就觉得奇怪了,就说:照理讲,老人家的牌子比你久远,为什么不继续用他的名号? 店家微笑着说:是这样的,当年老丈人曾经因故歇业,镇的另一头就在那段时间另一个姓陈的锁匠开了一家锁店,也是叫“陈锁匠”;新的“陈锁匠”为了区分,他家的锁的店家姓名是在左边,而我家旧店的“陈”字,是在右边。后来到我重新开锁店时,就不好再用“陈锁匠”了,就用了“梁锁匠”。不过,本地的街坊都懂得区分我们,但凡维修或开我家造的锁,都不会去错地方。 我们听了,纷纷点头表示明白。 梁锁匠手拿着我们递给他的铜锁,问凌轩:你的锁是什么问题? 凌轩说:要配锁匙。 梁锁匠看见了锁的一面纹饰的正中位置,刻着的印章中一个小篆张字,收起笑容说:你们稍等一下,这把锁,要请一请老岳丈才行。 我们面面相觑,不知梁锁匠葫芦里卖什么药。 梁锁匠说完,就拿着锁向店铺后边的院子走了进去。 不一会儿,一名精神矍烁的老者手拿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