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11.文与武 (第1/2页)
万岁之声,山呼海啸不断。 雨棚中,一众老头脑瓜嗡嗡的,着实是被当下这一幕吓到了。 鲁家家主颤声道,“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燕王寥寥数语,极尽拨弄人心之能……” 震泽楼里的缙绅地主们同样有些头昏脑胀,心中隐隐还有些恐惧。 “他…他到底要干什么?” “原来,祭祀天地只不过是个幌子,其实图谋的却是万众归心,燕王真是好心机。”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不过如此尔。” “本以为,这场祭祀只是一出杂剧,还等着看他如何收场,却没想到,他虚晃一枪……” “居然要供奉祭祀一帮子武夫赤佬和贩夫走卒!?他这是要翻天啊!?” “以文制武乃是祖宗家法,燕王却如此拔高武人名节,他这是真的疯了!” “呃……燕王口中可没有区分文武啊。” “呵呵,我看啊,这位殿下可是走得有些远了,万岁?他可还没坐上那个位子呢!” “他这是自己挖坑自己跳,且看他能得意多久,即便官家容他,朝中诸公还能容他?” 大宋虽然重视商业,说到底也还是个农耕文明,所以在王朝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依然地主阶层,楼中这些人便是这个阶层的缩影。 在不影响利益的情况下,他们并不在乎谁会成为皇帝,管你是赵四还是赵六。 只是赵孟启似乎对他们并不友好,而且以往的言行也显露出好武之心,今日更是给予了武人十分崇高的荣誉,这就让他们很是不安了。 大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在后世为许多人诟病,不齿于宋人的柔懦,称宋为‘怂’,为‘送’。 但凡事皆有因,仔细看看宋代之前是什么世道,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重文轻武了。 自古以来,新朝皆以前朝为殷鉴,故而始皇戒于春秋战国之乱世,施集权,行郡县,而汉高祖惩秦孤立之败,又分封子弟为诸侯。 宋以前是什么? 唐朝,武功赫赫,疆域宽广,威加四海,万邦来朝,听起来就很提气,很痛快。 可正是由于缺乏对武人的制约,因此立国才一百三十年后,便开始藩镇割据,天下陷入战乱,动荡不安长达两百年。 安史之乱,吐蕃之乱,泾原兵变,黄巢之乱,五代十国,军阀混战。 随便翻翻这段时间的史书,尽是耸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正常规则全都破碎,只为力者尊,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皇帝换得比走马灯还快。 武夫当国,文人儒士沦为婢妾奴仆,风骨尽失,命如草芥,朝不保夕。 普通百姓更是不幸,欲做太平犬而不得,只能成为两脚羊,充作军粮军饷。 而武人也终日刀头舔血,其中大多数也未必是有野心,只是你不杀人,人便杀你,许多事其实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经历过这种空前混乱,日月无光的黑暗时代,好不容易才走出来,那重文轻武就成了整个社会各阶层的集体愿望。 当时的赵大,也是兵变上位,看过那么多国破家亡的同行前辈们,心里面怎么可能不害怕。 要说,他的杯酒释兵权并没有错,不管对赵氏皇族还是天下百姓,这都是个正确的选择。 从赵大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意思绝对不是要用文人压过武人,削减尚武精神,他是认为武人只能管兵,绝不能干政,想要建立一个文武各施其职的平衡政府。 后世的绝大多数强国,其实都是按照这一思想来处理文武关系的。 赵大只是不让武将染指中央权力,他本身就是武将出身,怎么会不懂武力的重要性呢,因此他对于守边大将依旧给与足够的权力和信任,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只可惜,赵大暴毙,接任的赵二是个文人,也没赵大看得远,又经过高梁河一败,暴露了他军事才能上的不足,武功不足以压制那些宿将,皇位有些坐不住了。 于是,赵二从此大肆提高文人待遇,帮助他来压制武人,极力打消整个国家的尚武精神,虽然是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文化经济腾飞,但同时也为北宋后来外战弱势埋下了祸根,空有无比强大的军事储备,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靖康之耻后,大宋的统治阶级都被打醒了,意识到了重文轻武的弊端,不得不暂时放松对武将的束缚,提高武将的地位,授予他们较大的权力。 南渡初期,武将可以出任宣抚使,安抚使,成为封疆大吏,统管军政,紧急时还有便宜行事之权,可先斩后奏。 武将权势膨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