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崇祯绝不上吊_第231章 三个可爱的白发老头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1章 三个可爱的白发老头啊 (第3/3页)

社会一度恢复到明后期时的模样,米价每石900--1200文铜钱之间,地价每亩三两白银左右。

    乾隆初年废黜雍正改革,你没看错,大补丸刚登基就几乎给全面废除了,包括摊丁入亩!并且摊入的丁银也没减掉,又重新征收了人头税。

    (明末用于辽东战场,临时附加的三饷,清朝一直都在收取,也并未减除。)

    乾隆朝的民生——米价每石从未低于2700文,遇到灾年,更是飙升到5600文以上。

    有人说红薯产量不到粮食的十分之一,有人说不到百分之一,却不知这米价为何居高不下?

    难道说,那时候便有人调样抽查?

    还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之故?

    亦或……

    米价与面价,历朝历代都相差不多,几乎可以等同,稻谷与小麦,也几乎相等的,也就是说当时的麦价一样如此恐怖!

    到底有多贵?

    按照明末银铜兑换比例,这个价约合三两半白银到七两白银。

    每石!

    银铜兑换比,清朝分为三波波动,康熙时一度下降到了600比一,雍正维持在700--800左右,乾隆退位到清末,波动很大,3000--1000之间。

    那么粮食价格居高,地价呢?

    地价从3两白银,飙升到50两白银以上,并且常年维持。

    懂经济学的兄弟们,帮忙解释一下这些数据吧,省的啰嗦的太多了。)

    明代士人研究杂学,在旁人眼里只是行为怪癖、不合群、偏科,还没有上升到全员鄙夷的地步。

    这时代的“奇技淫巧”,也不是后世理解的那个意思,指的是新奇的技艺和作品。

    十七世纪末以前,将“奇技淫巧”用做形容词的语意,也只是表示过度了,过于偏重了,而非鄙视。

    甚至,对于明朝士林人物来讲,研究科学,不但不丢人,还能帮助加分,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比如明末研究杂学的两位大佬——“南徐北王”的徐光启、王徵。

    这两人不但研究杂学,更是还信奉天主教。

    王徵更是一度严格尊崇一夫一妻制,最后因为无子,家人逼迫纳了小妾,王徵也因此而死……

    这够乖张了吧……

    然而,并不影响他们是名满天下的大儒。

    还有徐光启、孙元化、赵士桢、宋应星、薄珏……

    后世几何、代数、物理、化学……许多定义、定律,都是这些人定下、翻译的。

    人家名声有损?

    ……

    别说背定义的时候,觉得咬嘴。

    因为翻译过来时的语境是以文言文为基础,语法上与后世有些错位,词汇也更加简练。

    (比如我看多了文言文资料,有些时候写出来的东西,读者看来语法总是觉得很怪异,顺序不对……)

    ……

    最起码在顺治朝以前,儒生研究科学,还只是偏科,不是丢人!

    奇技淫巧也只是用来形容偏科的词汇,而非鄙视词汇。

    大约转折点,是在戴梓因为造出连发的低级版机关枪——连珠枪,却被千古一帝·*·麻子·*,叱为奇技淫巧,流放宁古塔后。

    从此,原本偏科的语意,就特么变成奇技淫巧了!

    到了十全大补丸时期,女科学家王贞仪更是不容于世,29岁就郁郁成疾,一命呜呼。

    而明朝女将秦良玉,都还能得到侯爵的高位。

    ……火之虎vvvv的我崇祯绝不上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