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二章 拿错剧本了 (第1/2页)
没有后勤辅助的军队,是不可能连续作战的,秦督师这次抛下了所有后勤夫役,奔袭三百里已经是大明官兵的极限了。 所以烧杀完了后,就要向边墙撤退了,白总兵虽然知道这是必须的,但还忍不住有点意犹未尽。 在退兵路上,白总兵感慨道:“今日丰洲滩大捷,是当年威宁海大捷之后,又一次成功奔袭酋首贼巢,下一次又不知要等多少年了。” 捣巢战术,尤其针对北虏酋首部落的捣巢,想要成功实施,有三大前提。 第一,能明确侦知敌巢的精准地点,起码误差不能超过几十里。 这就是很大的难度了,毕竟胡人飘忽不定,动辄在一二百里甚至几百里范围里放牧。 第二,己方要有果断、敢于出击指挥官,并且要有威权,能镇得住己方官兵,保证突袭数百里的意图能贯彻实施。 历史上成功实施过针对酋首老巢的捣巢战术的,都是王越、俞大猷这样的威望素著的名将。 第三,情报要详细,对敌巢留守兵力判断要准确,而且还要能等到合适时机。 为的就是保证己方突袭兵力强于敌方老巢兵力,不然就不是捣巢了,而是送菜。 只有完全满足了以上三点条件,捣巢战术才有可能成功,但是完全满足所有条件的难度又何其大? 而且即便满足了所有条件,捣巢战术依然存在着扑空或者战败的危险。 越想到这些,白总兵越觉得今天的丰洲滩大捷神乎其神,简直如同做梦,而且还是一辈子只能做一次的美梦。 秦德威听到白总兵的感慨后,很淡定的说:“下次不用等多少年,也许过几年又有机会了。” 白总兵:“......” 上次最成功的捣巢就是威宁海之战,距今正好六十年,所以今天的丰洲滩之战是至少六十年一遇的大捷。 人生能有几个六十年,难道你秦督师还想着隔几年来一次?就算做人飘了也要有点逻辑。 其实今天的丰洲滩大捷已经算是非常巨大的蝴蝶效应了,肯定极大改变原有历史走向,俺答部众大概不会继续在这个地点继续驻牧了。 至于俺答部众具体会往哪里去,失去“信息先知”的秦德威也不能很精确的掌握。 但秦德威仍然有个思路,可以去分析俺答的走向。 在原本历史时空上,俺答后期应该是移到了归化也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旧城一带。 虽然历史细节会变,但一些内在逻辑应该不会变。 俺答这次老巢被袭后,如果打算换地方,还是非常有可能往归化城方向迁徙的。 只要有意识的刻意针对这个方向侦测,总能发现点踪迹,这就是秦德威所说的“过几年也许又有机会”的意思。 秦督师从大同右卫出塞的那天,大同巡抚史道写好了弹劾秦督师的奏疏。 秦督师抛弃后勤辎重,经过连夜奔袭抵达俺答老巢,并取得丰洲滩大捷的那天,大同巡抚史道“说服”了大同总兵王升,共同联名弹劾秦督师。 秦督师从丰洲滩回撤,经过一天一夜重新抵达后勤辎重营地,并在这里宿营的夜晚,弹劾秦督师的奏疏送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 并且与此同时,秦督师下令将某部分大同刘知府直接派来的“夫役”抓了起来,视为俘虏看待。 次日,秦督师下令拔营,但没有向南回大同右卫,而是拉开了队伍宽度,并行向东前进,在秋季的草原上一边走一边放火。 反正出来都出来了,就顺便做做烧荒放火的事情,能多一份功劳何乐而不为。 连续放了几天火后,秦督师率领他的忠实大军,重新进入了边墙内,回到了大明控制的土地上。 按一般规律,出塞烧荒不可能只烧几天就回去,对于广阔的草原来说,烧荒只有几天效果很不明显。 但立了大功的官兵归心似箭,秦督师象征性的放了几天火后,也就顺从军心向边墙内转进。 出发是大同右卫出去的,但回来是从镇羌堡进来的。这镇羌堡位于大同城正北方八十里处,是大同城的“北大门”。 但这种支柱性边堡本来就有大量官军驻守,再容纳数千大军非常困难。 故而刚刚进入边墙之内的秦督师也没想着再进入镇羌堡,只打算继续往南走,明日回大同城。 骑在马上的秦督师正在思考着,应该如何露布报捷。既然已经回到大明控制的土地,报捷也就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报捷这种事,也是装逼的好机会,秦督师思考的就是怎么策划才对味。 忽而看到数名骑士疾驰而来,直接挡在了大军前面,高声叫道:“我等乃钦差随员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