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_556、献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56、献俘 (第2/4页)

接跳起来了。

    史从云没想黄袍加身,不过过黄河之后,史从云还是集结大军,与众人交代:“兄弟们,这次进城只因为有奸臣在朝中告我们的状,说咱们要造反。

    咱们在外面辛辛苦苦浴血拼杀,他在京城安稳享受,居然还敢高咱们要谋逆!某此番回来,一是向官家献俘,把辽国南院大王献给官家,为大家请功。

    二是顺带与大家一起进宫,向官家痛陈厉害,铲除朝中奸臣。

    所以我等依旧是大周将士,护一方百姓是我辈职责,入大梁、进入皇城之后,不许扰民,不得侵害百姓。”

    将士们纷纷答应,也没有异言,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这些事情早在众多战争中习惯成自然了。

    .......

    他们所走的是大梁城北面大道,并非正门方向。

    皇城靠着大梁城北面,很多官署都设在皇城北面,大军进出多走北面的封丘门、陈桥驿一段,而不从南面打扰百姓,南面人口密集,是百姓聚居之地。….这次大军回来十分突然,史从云所带的将士人人有马,速度很快,自从过黄河之后,立即急行军,到大梁城外时沿途驿站官吏根本没有消息。

    史从云想要快速入城,于是找几个将领来边走边在马背上商议,想让大军暂时停留在陈桥驿附近,自己亲自带一百人去北门入城,如果能兵不血刃进去,立即控制城门,通知后续大军入城。

    为了保险,史从云原本想分别派邵季、王仲、王审琦、董遵诲等各率人马去控制其它城门。

    却被王审琦制止了,其实事到如今,王审琦等人也早明白他要干的是件什么事了,不过没有丝毫反对,“大帅,你打仗作事向来计划周密,以求万无一失。

    但这种时候某觉得不宜瞻头顾尾,应该义无反顾。

    北门距离皇城最近,进入皇城就能控制局面,其余各门并不重要,犯不着分神,说不定还会惹出事端,打草惊蛇。

    城外大营还有韩令坤两万人马,是个变数,只有迅速进入皇城,所有事情才能大定,到时候宫里一封诏书,把韩令坤叫入宫中,所有事情都解决了。

    何况就算一时进不去,如今官家不能乱理事,天下谁还敢拒大帅?”

    史从云愣了一下,他其实没有仔细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对于自己影响力,他作保守估计,这是他行事打仗的习惯,想好最坏的情况,则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听王审琦的话,他突然发现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事到如今除了官家,谁还能压制他?

    当初赵匡胤陈桥兵变时,除韩通一人反抗到底,满朝文武无一敢反对。

    张永德不说,连李重进也立即写信要求进京拜见皇帝,结果被赵匡胤拒绝,最后逼得他造反。而符家早和赵家联姻,所以符家也没任何表示。

    即便是最终起兵造反的李筠也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从他的表现看,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当节度使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个无名小卒,现在居然是他当皇帝,心里十分不平衡,不服气。

    史从云现在的战功,威望,影响力绝对超过郭威,赵匡胤。

    而且五代这年头,几年换一个皇帝,大家心里没什么忠洁观念,盼的只是有安稳日子过,有安全感,所以赵匡胤篡位其实非常得人心,历史上没有哪次改朝换代是陈桥兵变那么顺滑的,每次都血流成河,唯独陈桥兵变,就一个韩通抵抗了一下。

    因为十三年前契丹人才兵入大梁,天下还在分崩离析,大家都对一个七八岁的人当皇帝根本不放心,谁都怕。

    人要最基本的首先要安全,然后要吃饱,之后才开始讲仁义道德。后人喜欢用到道德批判的方式去看历史是十分不可取的,历史远比刻板教条的道义复杂残酷太多。

    与其说赵匡胤本事通天,不如说是多数人选择赵匡胤。….史从云没想过当皇帝,或许跟他所受的教育有关,他其实很难理解这个时代武将们那种“天子宁有种,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武断看法,他一直觉得天子确实没种,但是得人心者得知,附和大多数人利益需求之人,最终会成功。

    他现在满脑子想的是带兵回京,立即派兵保护好赵侍剑等人,其次控制朝堂,这样混乱的时候,必须把局面掌握在手中。

    要说当皇帝,那太远了,也没经验。

    万一官家还清醒,对他起了疑心,家里的家属就十分危险;万一官家去世,朝堂被范质那些宰相把持,那些老顽固派的忠臣为小皇帝谋划,他家里也可能有危险。

    当初后汉就是例子。

    王审琦的话史从云飞速想了一下,也觉得有道理。

    立即下令,加速前进,所有人过北面陈桥驿,直奔北封丘门,部不分兵如果成功控制,那最好不过,如果不行就强打进去。

    ......

    皇城外的大道上,灰尘漫天,马蹄声隆隆作响,往来行人百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