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第1/3页)
嘉兴藏书世家于兴盛时期足有110余家,历代更迭,至民国初期,大多私人藏书楼更是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私人图书馆,但伴随着抗战的战火,大多藏书楼均毁于炮火之中,幸存者十不及一,而蒋光焴为了衍芬草堂,更是几经波折,耗费了半生心血。 蒋氏是嘉兴望族,族中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是蒋百里(钱学森岳父),曾为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上将,著,衍芬草堂的存在有赖于族中支持,但并不是每位藏书家都有硬邦邦的族人,战火无情,许多书籍毁于一旦。 涉园、得树楼、海日楼、向山阁……这许多的名楼都会在十年之后伴随着战火湮灭,但现在,蒋世光对其依然如数家珍。 见黄宣听的认真,这老头也愈发的说的起劲,直到了吃饭时间依然意犹未尽,眼看太阳落了山,三儿子忍不住走了进来,道:“爹,吃饭吧!” 蒋世光不豫的看了他一眼,这才发现房间已经变的昏暗起来,他有些不好意思的对黄宣笑笑道:“没想到说了这么久,饿了吧。” “没有没有。”黄宣客气了两声,又对蒋家三儿子道:“麻烦嫂子了。” 这老三是个木纳的人,虽然只是中年,多年的农活却磨去了性子,听说黄宣是个读书人,更加激动的连连摆手,律动着嘴唇,只是小声道:“没什么,没什么……” 蒋世光也习惯了儿子的老实,吸溜着鞋对黄宣道:“咱们先去吃饭,庄户人家,没什么东西,委屈你了。” 黄宣又是客气,多亏他在家就习惯了这些,权当温习一遍。 浙江民生富庶,蒋世光多年积攒了些微土地,家中更有五子,更在镇内购有店铺,因此生活还算优渥,饭桌上有鱼有肉,足有五六盘之多,与黄宣所知的民国大有不同。 老三一个人默默的往嘴里拨了饭,倒是蒋世光谈性大起,说了一会,黄宣乘机道:“不知道现在粮食价钱如何?” 一说到粮食,蒋世光明显愣了一下,然后叹了口气,将筷子放在了桌子上。 1927年,江南普遍粮荒,更有商贩地主囤积居奇,用后世人的眼光看,这一年发生的许多起义暴动与粮食有关,而蒋家更是切身体会到了粮食的短缺。 不等黄宣再问,蒋世光又叹了口气,道:“年前一石糙米不过三四个银元,到了现在,有人一石米要卖17元,就连我们,家中存粮也不敢妄动。” 黄宣嘘了口气,他对于民生等等理解不多,更是不明白为何农民也担心粮食涨价,只是默默算着自己带来的粮食,石有大小之分,可即便用120斤为一石,100吨粮也有1600石,若是卖个中间价,就是16000银元,在1927年的时候,可谓是一笔巨资了,甚至可以买下一艘海轮。 洛林给黄宣悄悄的算了一笔账,黄宣心里偷笑,此刻蒋世光谈兴已淡,旋告辞睡下。 第二天一早,天尚蒙蒙亮,黄宣便早早的寻到蒋益升,又与蒋世光打了招呼,就招呼着向澉浦镇走去,蒋家老三不爱说话,但道却认的极熟,黄宣一路与之谈话,又了解了不少附近的风土人情。 澉浦虽是小镇,但市集依然繁盛,舟船车马陆陆续续,往返奔波,更有许多铺子在青色的门帘前招揽客人,蒋益升将黄宣送至此地,就想回家,黄宣哪里肯放他走,不等他开口就道:“蒋三哥,这里我人生地不熟的,要不您等我两天,等我家人来了再走,要不然,我恐怕连个住店的地方也找不到。” 蒋益升是个实在人,瞄着黄宣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虽然个头与他已然相仿,但要说将其一个人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